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姜望

第三百六十五章?万国风光皆来此

姜望 情何以甚 2115 2023-08-07 07:08

   “陆地瀚海”如此雄阔,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肉身飞渡。

   凡人若想过河,也不必冒着生命危险操舟搏浪。

   整个长河之上,一共架有九座大桥。

   这九座大桥历史悠久,坚不可摧,乃是自中古时代就传承下来的古老建筑,伟力深具。

   在古老的传说之中,人皇斩龙皇九子,炼为九桥,永镇长河,不使长河兴风浪。

   而后一直延续至今。

   所以九桥又被称为“九镇”。

   其间也有很多次,长河两岸的国家或宗门,想要另起新桥。

   毕竟长河实在太长,几乎横贯现世已知之地,往来所需,九座大桥远远不够满足,

   但无论是哪个国家牵头,无论耗用多少人力物力,没有一座桥,能够存留下来。

   多少漫长的时光走过了,多少伟大的力量消散了。

   中古是九桥横江,现世还是这九座古老的桥。

   “第一镇”在宛国更西处,如扼长河咽喉。“第九镇”则已临近夏国,如同钉住长河之尾。

   齐国的出征队伍,经沃国南渡,走的就是第五座大桥。

   此桥名为狻猊(Suān ní)桥。

   如果说以前姜望只是把“九镇”作为传说来听,在得知黄河之会的来龙去脉之后,感受已经不同。

   裂水族,逐龙皇。创下如此丰功伟绩的那位第三代人皇,真的斩龙皇九子炼为九桥,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。

   “九镇”与“观河台”,或许本就是相辅相成的。

   长河流贯现世,经沃至景,有一个南折。

   也就是说,黄河河段的流向,是自西北至东南。而非此前一路东向那么平直。

   狻猊桥恰好在这个转折点的上端,也就是横跨在黄河河段开始的地方。

   更巧合的是,黄河河段结束的地方,是“第六镇”,霸下桥所在。

   黄河河段恰好在观河台的注视下流过,又恰好一头一尾镇有两座大桥,那就不能再以单纯的巧合来描述了。

   说明这个河段,本就是长河水患的重中之重。

   才需要如此“镇压”。

   姜望驾驭着“焰照”,跟另两位国之天骄一起,在天覆军将士的拱卫下,踏上了狻猊桥。

   此时的曹大将军,驭马行在队伍最前列。

   狻猊桥是直桥,并非拱桥。

   长河也是流过这里,才激烈起来,轰隆隆往东南去。

   这座古老的石桥,实在太广阔了。

   数百人的队伍,行在这桥上,小得如蚂蚁一般。

   但这座桥的形制又非常简单、古拙,一点多余的装饰都没有,传承着典型的中古风格。一切以实用为主。

   骑马缓行时,能够听得到浩荡的水声。

   那隐隐的震荡感,带来有如实质的压迫。

   仿佛有一只庞然巨兽,正在石桥底下奔走、咆哮。

   而这座石桥是如此坚固、牢靠,它稳稳地镇压一切风波,给人以巨大的安全感。

   齐国队伍行在狻猊桥右侧,姜望转头往右边看,掠过右手边的计昭南、重玄遵,看着那白浪滔滔……

   仿佛一条巨龙,从不可知之地奔腾而来。它咆哮万里,横贯六合,撞破雄山,摧断高原……将一切所见所经的事物,全部以怒涛席卷,

   那是何等遥远的一条长河!

   穷极目力,也瞧不见尽头。

   他不是第一次见到长河,却仍然会被这条“祖河”所震撼。

   这是多少岁月以来,哺育了无数人族的母亲河。

   她如此伟大,如此浩瀚。

   而今日尤其不同的是……

   长河的水位,已经很高了。

   以姜望目测来看,长河奔涌至此,浪头高卷之时,距离现在的桥面,已不足三丈。以长河的体量而论。水位只要再高一些,基本上一个稍大的浪头,就能打上桥面来。

   当水位漫延过桥面……

   长河两岸会是什么样子,便可想而知了。

   以黄河水位来决定黄河之会开始的时间,正是延续了黄河之会的传统。在黄河河段之水漫灌两岸前,将其压制住。

   只是姜望在想。

   这水位,和什么有关呢?

   浩荡的河风鼓过桥面,也带来了大桥另一边的很多声音。

   狼嚎、马嘶,人们说话、笑闹的声音。

   那是牧国的队伍。

   他们两拨人差不多同时上桥,倒确实是巧合。

   不过两国队伍各靠一边,泾渭分明,让空阔的桥面中间还留下大片空白。

   牧国的观礼队伍和出征队伍是一起到的,这事姜望早就听说过。

   传闲话的天覆军士卒,还嘲笑说草原人就是没什么规矩。

   便是此刻,齐国这边军容整齐,纪律严明,虽然人数并不多,但一看就是精兵强将。

   牧国那边虽是浩浩荡荡,也不免有些乱糟糟。

   姜望下意识地转头看过去,看向大桥左边。

   白牦牛所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