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 弊病
韩实这两年主要的精力都放到了远洋船厂上,终于又造出了几艘吃水量更大的大船。
这些船只,主要还是用来在长江中下游航行,或者是近海航行。
因为五口通商的缘故,大清的商人对于船只的需求量更大。
像是以前从上海到江宁,或者从上海到扬州,并没有太大的贸易量。而现在,这边的贸易量却是超出以往百倍。很多商人都购置大船,尤其是远洋船厂的大船,来回于上海与南京之间,运输货物。
尤其是从上海到扬州,河道宽阔,长江水量巨大,最适合大船航行。
到了扬州,再转道大运河,向杭州进发,大船依旧可以畅通无阻。
然而,几年下去,韩实的远洋船厂大幅发展,他的个人资产却是积累并不多。
一个重要的原因,就是韩实将卖船获利,几乎都投入到了船厂的发展之中。
甚至到西洋欧洲进口设备,非但要造木船,还要钻研,要建造铁甲船只。
就这么到了道光二十五年。
年底的一日,贾思晴到了上海,带来了一些朝堂之上的最新消息。
其中最重要的一条,是本来被发配到伊犁的林则徐,历经四年,终于被起复,以三品官衔署理陕甘总督,即日上任。
林则徐起复的消息早就传出有一段时间了,两个月前,道光爷就召林则徐入京。有人就猜测着,圣上爷要重新重用林则徐。果不其然,林则徐起复之后的第一个任职,就是陕甘总督,乃是大清八大封疆大吏之一,权势无量。至于林则徐三品的顶戴,不过是因为刚刚起复,还不能一下子提上来罢了。
算起来,林则徐乃是大清朝与英吉利帝国大战以来,第二个被起复的官员了。
而第一个被起复的官员,却算是林则徐的老对头,琦善!
当初林则徐被革职的时候,就是道光爷派琦善到了广州,任钦差大臣、两广总督,接替林则徐,和英国人谈判。
不过林则徐被发配到伊犁之后,琦善也没落了好去,他因为和英国人谈判的时候,口头承诺割了香港岛给英国人,引发道光爷大怒,非但把琦善给革了职,而且还抄了家,比起林则徐来都要凄惨一些。
实际上琦善也有冤屈。
他把香港岛许给英国人,一没有盖下钦差大臣的印信,二没有得到道光爷的圣旨。实际上不过是口头承诺,是在谈判中的虚与委蛇罢了。他也没想着真把香港岛割据给英国人。但没成想的是,英国人太实诚了一些,琦善口头上说把香港岛割给了英国人,英国人居然还当了真,直接在香港岛贴出安民告示,声称大清朝已经把香港割给英国,从此之后,香港就是英国属地。
大清朝又没能力将英国人从香港驱逐,到最后也就落了实处。
道光爷大怒,这口黑锅自然要扣到琦善的头上。
于是琦善不仅仅是革职,而且直接抄了家。毕竟林则徐虽然招惹了英国人,但终归没有割让领土,也没有丧失大清朝的大国威仪。而琦善非但是丢了脸,还丢了香港,真正在大清朝身上割了肉。道光爷没有把琦善直接砍头,就算是仁义了。
当然了,割让香港岛,道光爷也知道并非全是琦善的错。
英国人当时已经实质的占住了香港岛,就算琦善不松口,也不可能把英国人撵走了。
所以不到一年,道光爷起复了琦善,又让琦善任驻疆大臣,同样是一方大员。
现在,道光爷又起复了林则徐林大人。
这两位当年禁烟的朝廷重臣,终于再度回到朝堂之上。
“圣上爷怎么把林大人派到了陕甘?”
韩实有些疑惑。
陕甘一带,比起两江、两广都差了一些,道光爷把林则徐派到陕甘,让韩实有些意外。
“陕甘那边,出了一些乱子。”
贾思晴正色开口。
“之前因为《江宁条约》要赔给英国人两千多万白银,朝廷加重税收,把这些赔款银子都摊派到了各地。陕甘一带摊派的不少。仅西安府咸宁、长安两县的摊派下来的赔款银,年征收就在两万两以上,相当于上缴正银数的三分之一了。加上陕甘各地接连发生灾荒,民众生计都成了问题。渭南、富平、三原、大荔、蒲城等地的刀客与当地回民联手,反抗官府愈演愈烈。”
“圣上爷也是没有办法,这才派林大人到陕甘一带,稳固局势。”贾思晴说道。
“堵不如疏,林大人此去,怕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就算是陕甘的形势能够弹压下来,但是经年日久,还是难保不会再出事。泱泱大清,还能有多少个林青天?”
韩实轻叹。
林则徐施政如何、外交手腕如何,韩实不好评价,但在民间的风评,林则徐却是在大清重臣中首屈一指。民间号为林青天。
陕甘形势不妙,民风思乱,让林则徐前去弹压无疑是最好的选择。
不过韩实也知道,道光爷不过是想要利用林则徐的青天之名,暂时平复民众之心罢了。
真正的根本矛盾没有解决的话,还是没有任何用处。